任職於 Faria。喜好戶外運動、2008 年 5 月完成「跑步環島」。對於新技術跟程式碼有著強烈的偏執狂。
今年開始整理手邊的基金 (先前都是保險業務處理、但報酬率跟定存沒兩樣、付出的成本太高), 也了解到自己的理財個性比較懶與保守,不喜歡得積極波段操作的金融產品、也不愛上上下下洗三溫暖的感覺。 看了理財達人怪老子在網站上對於債劵型基金的介紹(投資等級債券基金,長報績效亮眼),蠻喜歡這種幾乎穩賺不賠又有一定報酬率的產品。 所以先前去上了他的「基金投資策略」課程,第一堂課就介紹了兩個熟悉又陌生的投資名詞:「指數」與「ETF」。這兩個東東對評量股票是否優於大盤、以及基金經理人的操作績效是否夠好可是很有幫助的呢!
財經新聞常會聽到:「台股加權指數來到了 7xxx 點」,大概可以知道它是衡量台灣股票整體市場平均值的一個方式。 股市的表現好不好,看它就知道!下面是台灣加權指數在 10 年間的波動:
指數是統計學的一種,我們常會聽到的指數有:
而股票同樣有指數、是評量「某類型股票」整體報酬率的標準,不會只有一種計量方式。 例如除了「台灣加權指數」還有「台灣 50 大指數」:挑選台灣前 50 大的股票作為基準所衡量的指數。 指數能忠實地呈現投資整體環境與趨勢、排除人為操作因素。 我們可以藉由指數 (趨勢) 去找到你想投資的市場 (能夠接受的趨勢)
例如若有人在說泰國股市很旺、引起你的興趣,你可以利用 MSCI 去看一下該國股票市場的指數,看他過去短中長期的趨勢、考量你是否可以承受這樣的風險,再決定是否要購買泰國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;
關於指數,有個你不可不知的事實!根據 S&P 2006 年第三季報告資料,過去 5 年來:
所以指數的報酬率至少可以排行在該類型的前 20% 強,聽起來真的很棒! 問題是… 即使知道指數表現很亮眼,但它畢竟是連結一大堆股票所計算出來的平均值, 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,我們很難追著指數、把數納入計算的股票全部買下來啊... 基金是一個比較接近的方式,但還是要看基金經理人的操作而定(怪老子講的好:基金經理人只要追著指數跑就可以躺著幹)。 能不能購買跟指數一模一樣的產品呢? ETF 就是讓投資人達成這樣需求而生的金融產品!
先前不懂事,我每次觀察一檔基金時,旁邊都有一條很干擾的線,我每次都超想把它移除的! 經過怪老子介紹後才理解、原來這條線就是某個 ETF,可以用它來評估一檔基金的績效。
ETF 的全名是 Exchange Traded Fund,也是基金的一種。作法就是不需要基金經理人、完全跟著指數的配置走,屬於被動式管理。怪老子以「牧羊人趕羊」來形容,只要一旦投資標的跟收益有差異(跑出去的羊),ETF (牧羊人) 就會設法將它拉回來到指數(羊群)中。
ETF 的購買跟股票一樣,不過台灣的選擇不多、交易量也有限,要投資境外的才有意思,以後有機會再來開個證劵帳戶玩玩看。這邊只講如何用 ETF 來比較、找到適合的投資標的。上面的「摩根美國複合收益基金」(紅線)的績效還可以、即使金融風暴也沒影響,但還是得跟同類型的 ETF:Barclays Capital U.S. Goverment/Credit Index 做比較(藍線)。在這 10 年間,這檔基金大多時間高於指數的 ETF,也就表示它優於大部分同類美國債劵基金。你若對這個美國債劵市場有興趣、年化報酬率在 5% ~ 8% 也可以接受,那麼此檔基金就會是一個好的選擇。
任何投資都需要了解它的特性。 藉由透過統計學的「指數」可以讓我們快速了解某類型股票市場(區域、單一國家、能源)的整體趨勢。 確認了這樣的趨勢是我們能夠承擔的風險後,則可以購買最沒有人為操作的 ETF 基金。 如果更積極一點的話,就以 ETF 做比較,找出績效比 ETF 更好的股票或基金去投資。
我覺得這樣的方法可以說是讓投資站在比較好的起跑點上,基金或股票的好壞一跟 ETF 比較就可以一目了然。 希望這篇讀書心得對跟我一樣同是新手的人有幫助。